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會議紀錄960928

時間:96年9月28日(五) 下午2時
地點:崇德國小螢光樓四樓圖書館
主持人:林文生校長
出席人員:生活課程輔導團全體團員
紀錄:張雅筑

壹、 報告事項:

生活課程輔導團工作報告-林文生校長
1. 集會時間
時間:每個月第三、四週星期五下午1400-1700
地點:崇德國小
2. 工作內容
 1.專書選讀
  生成課程專書選讀
  十月份完成全書閱讀並做成簡報報告
 2.新的生活課程綱要介紹
  新舊課程綱要介紹及比較
 3.課程實踐報告
  選定一個單元進行教學協同教學並進行報告(11月開始經驗報告)
 4.日本生活課程介紹
  歐用生、林如章、鄭端容(11月前先邀約林如章教授)
 5.參觀日僑學校
  公文預約日期可能在十二月或一月(星期五下午)
 6.課程實驗及討論
  水噹噹的生活世界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實驗計畫

貳、 第三及第四章讀書心得報告-趙端宜主任

內容略


參、 意見交流(請用一句話呈現本章的核心概念)

一、 第三章
1. 張文斌主任:課程的生成是從老師腦力激盪的討論中產生
2. 王淑芬組長:環境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機會
3. 趙端宜主任:在敘述完成生成課程的計劃過程
4. 陳淨怡老師:確認不同環境元素對課程的可行性、擴充性
5. 許舒雅老師:從環境開始,做為課程的來源
6. 劉佳芳老師:適當的環境可以增加學習的意願和成效
7. 蔡明芬老師:老師討論學生的興趣、需要,老師能敏感的了解學生的興趣是什麼
8. 邱香蘭主任:環境是課程一個重要來源,仔細的觀察,找到符合學生興趣和需要,課程就是這樣開始發展的
9. 陳春秀老師:環境的建構是課程的重要來源
10. 鄭淑慧老師:討論環境與課程的關係
11. 林文生校長:生成課程的原則是非常依賴情境、情境依賴、依賴學生有趣的環境(情境),發生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老師需利用可以引發學生興趣的物件來營造情境,可用各種不同的物件來達到相同的目的


二、 第四章
1. 王淑芬組長:老師若能當一個好的兒童觀察者才能計劃一個好生成課程
2. 陳淨怡老師:選擇觀察的方法及角度,是掌握細微學習的關鍵
3. 陳春秀老師:教師要成為學生敏銳的觀察者,才能獲知學生的興趣、特質,有效掌握「引發點」
4. 趙端宜主任:老師是敏感的觀察者,注意兒童的遊戲和語言,我認為還可以加上情緒的觀察
5. 劉佳芳老師:觀察必須有持續性,可以由觀察了解學生的發展
6. 許舒雅老師:站在後面觀察,觀察成為課程發展背後的驅動力量
7. 陳湘媛主任:為什麼要保存以及如何去紀錄
8. 林文生校長:生成課程的原則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然而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只有2%;要呈現學生的主體性就要去做學生的觀察紀錄。選擇有效而多樣性的工具去做紀錄,並且要能有效的保存。

肆、 休息時間

伍、 第一章及第二章讀書心得報告-張文斌主任

內容略

陸、 意見交流(請用一句話呈現本章的核心概念)

一、 第一章
1. 趙端宜主任:生成課程為師生切磋、互動而來,要保持計畫性和自發性間的平衡
2. 王淑芬組長:教科書不是聖經,僅供教師參考。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放在一起碰撞
3. 邱香蘭主任:好的老師就像導演,是學生戲劇表演的組織者,自己要不斷地對學生和自己的教學進行觀察、記錄和反思
4. 陳春秀老師:課程是長時間生成與發展的,可以是先計畫卻無法事先預測(第一及第二章)
5. 陳湘媛主任:教師觀點、兒童觀點是一起進行,老師替兒童選擇了反映我們價值觀的東西。需給學生開放式的計畫,以便能對兒童做出反應,則兒童也在開放課程中進行選擇並負責。老師與兒童都在舞台中,但老師要對課程負責而不是兒童
6. 林文生校長:生成課程不是隨性的,而是有計畫的
二、 第二章
1. 趙端宜主任:計畫課程內容需集思廣益、腦力激盪、重視兒童、情境興趣的發展
2. 王淑芬組長:一個真實的教學計畫,是在教完以後才寫得出來
3. 林文生校長:生成網絡-從孩子有興趣的活動開始,鏈結所有活動形成網絡。課程是深入淺出,老師必須做深度的準備。用學生有興趣的活動去發展能力

柒、 教育局相關計畫討論

一、 台北縣96學年度各領域輔導團資訊融入教學增能培訓實施計劃
二、 台北縣96學年度各領域輔導團資訊融入教學工作坊實施計劃
三、 台北縣96學年度「資訊融入教學」e化學習專案-教師團隊行動研究計畫

捌、 討論事項

一、 固定集會時間:確定為每月第二、第四週五下午2時至5時
二、 下週心得報告:陳淨怡組長(5~6章)、蔡明芬老師(7~8章)、陳湘媛主任(9~10章)、王淑芬組長(11~12章)

玖、 散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