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Ch1為何要在戶外教學:鄭淑慧老師

戶外教學
Theaching in the Outdoors
第一章

「戶外教學」顧名思義意指在戶外進行教學,此課程論述雖然在當代課程中所發展而來,但實際上以天地為師的戶外教學行為存在已久。目前「戶在教學」這個概念極其廣泛被應用,對作者而言:「應用戶外以為學習之實驗室」,其目標與目的包括「教室的延展至戶外實驗室」、「涉及天然資源和生存環境,於任一或各方面課程的一連串直接體驗,將會增強個人對環境和生命之意識」、「所有學生、教師和戶外教育人力資源共同努力、策劃發展最適宜的教學環境的完善計畫」(周儒,呂建政譯,2008:7)
就美國而言,戶外教學的興起主要來自於外在環境與教育論述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及美國經濟大蕭條演伸出許多社會問題,加上1934年及1936年間美國遇到毀滅性的乾旱,自然環境的巨變,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改變刺激人們思考如何從教育層面採取因應的策略。其二,受進步主義影響,教育論述者及教育工作者以美國立國的中心價值如「自由」、「平等」開始重新省思當時美國教育景況,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社區學校」的概念。這些種種因素促成戶外教學在美國的逐漸盛行。歷經多年的發展,戶外教學概念的輪廓已逐漸清晰。目前某些教學工作者認為戶外教學的目的在於將學生帶至教室之外,舒展身心,其教育目的著重於娛樂性、身體保健及對大自然孺慕之情的培育。這些顧然皆是戶外教學的教育目的,但我們還可以對戶外教學做更進一步的思考。戶外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差亦之處在於空間的改變,傳統教學的空間是靜止的、穩定的,戶外教學的空間是流變的、充滿偶發的意外。空間本身即為意義的載體,存在於空間中的人們深受所處空間的影響,包括「行為舉止」、「彼此之間的關係」、「資訊使用的方式」等,都深受空間的影響。例如:長期生活於海濱的人們其行為舉止與人群關係與長期生活於山林農耕就不盡相同。因此,戶外教學藉由教學空間的改變,消解(dispel)原有的教學中師生所存在的行為舉止及知識獲取與使用的方式,重新建構(reconstruct)新的師生關係及學習認知、情意、技能的方式。這些論述在其後的章節會有更多的說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