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Ch7與戶外教育相關的研究:陳湘媛主任、吳美終主任

臺北縣生活輔導團專書閱讀心得報告
報告人:陳湘媛、吳美終
報告時間:98年10月23日(五)
書名: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戶外教學
作者:Donald R. Hammerman、William M. Hammerman、Elizabeth L. Hammerman著、
周儒、呂建政譯。
閱讀章節:7 與戶外計教育相關的研究
閱讀心得:
一、前言:
1、戶外教育自70年萌芽。戶外教育研究,以戶外環境作為體驗與探索教育為學習研究室的特點。
2、畢森(Bisson,1996)「雨傘」的隱喻模型解釋存在於戶外體驗學習方法的相互關係。如:露營教育、戶外教育、環境教育、荒野教育、野外冒險教育、挑戰教育與體驗教育。

二、學校露營與戶外教育:
1、60%相關研究結果,參加住宿型戶外教育學生有顯著進步,40%則無。
2、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實驗,實驗組的確有所獲,成果有時無法在正規的「室內
的」的學校課程中看見。
露營教育成果:學生的社交和民主行為改變速度遠較在學校中「室內」學習快。
(靜態學習VS動態學習);在營地裡獨處的次數比在課室中增加。
3、露營與戶外教育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我肯定、人際關係、團體合作有顯著的成效。
1露營經驗使學生較肯定自己。
2人際關係正面肯定。露營活動自由選擇同伴,友誼容易建立。獨特機會改變社
交方式,影響種族分裂問題。(人際關係與合作)特別是對男孩子意義較重要。
活動經驗得到的回應是多樣、個性化的且投入,結束營地一段時間仍保持在營地學得的特色。
3露營活動強調培養合作能力,打破孩子背景,親密關係工作,拉近社會階層的氣氛。低社會階層家庭與高社會階層家庭孩子間願意合作。
4活動後,孤立的學生被牽引進搬上主要人際網中。
5互外教育活動減低黑白種族間敵意,改善種族間對待態度。
6住宿型戶外教育的經驗對學生情意方面的學習有正面影響。(如:自我意識、加強自尊、合作等)
7戶外教育拉近同儕間友誼。
4、學習認知之改變
1輟學傾向的高中生參加「工作與學習營」半年餘,最大的發現是改變對學校的態度。(對學校敵意的轉變、參加此營隊的高中生完成學業的比例較低,但態度較肯定)
2戶外教育增進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環境教育正面影響。
3參加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的學生比沒有參加的孩子更關心環境及野生動物、森林認知。
4學習有關直接觀察活的東西的概念,描繪營地地圖的活動,能顯示出學生對環境態度最大的、正面的改變。
5參加戶外教育的學生對環境議題的認識程度較生態學概念多,參加住宿型活動的學生,在環境素養方面的進步較參加通勤式活動者大。
6學生的熱忱與戶外教室的獨特性,創造對學習有助益的氣氛。

三、野營訓練/冒險教育
1、戶外冒險活動有益於自我概念的提升。
2、荒野露營課程對虞犯青年的影響,留校的學員學業成就較高。
3、戶外求生技巧、社交技巧、個人成長、關懷環境、增長自我概念與提高團體互動等有相當貢獻。

四、師資教育
1、參加過講習的教師有較佳教學行為模式、師生關係較溫馨。
2、主修小學教育者較主修中學教育者肯定露營課程。
3、受過訓練的教師對戶外課程看法明顯改變。
4、讓受訓教師明白將環境教育融入課堂中的理由。
5、專業戶外教學教師應具備:(P225)
1知識與技能:安全、團體管理、問題解決、技術器材、環境保護、考察規劃。
2教育與心理的基礎:現行的教育理論、人類成長與發展原則。
3戶外教育的基礎:戶外教育的歷史與演進,以及其教學方法。
4對環境的瞭解:具有環境敏感度、能欣賞環境,並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5教學方法:使用不同教學法讓學生融入週遭環境,從中培養創造力與批判性思
考能力。
6學習環境:有能力創造安全、開放,有激勵作用的學習地點與探索空間。
7評估:瞭解評估的程序,並具有進行評估的能力。

五、結語:
1、如一般量化教育研究的結果,戶外教育對學習均呈現有效的結論。
2、教育人員應提出自己的戶外教育研究計畫和假設,嚴格的實證研究,嚴謹的評估後,發展適合不同族群、具學習成效、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課程方案。
3、戶外教育課程成效之評鑑或評量之複雜性,除量化研究外,也須採質性研究。
4、重視「黑板之外」的教學資源與場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