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Ch6戶外教育之評鑑:許舒雅老師、陳淨怡老師

書名:戶外教學(第六章戶外教學之評鑑)
報告者:陳淨怡、許舒雅

摘要:
在步入績效則認的制度中,大眾期盼教師能夠證實其課程收穫誠如學習目的或目標的程度。
教學目標:確認教學目的及教學具體學習目標,選取合宜的活動及工作,則評鑑學習成就水準的架構可隨之建立。陳述具體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是行為敘述法,使教師容易判別學生達成程度。完整的評鑑計畫要包含有認知、情意(較難測量)、技能學習目標領域外,也應涵蓋領域中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學習過程:是評鑑的核心,具體學習目標則依據一到多個學習過程能力加以發展而成。
(觀察、推論、溝通、分類、數字運用、測量、時間/空間關係、預測;提出假設、實驗、解釋)
實質評量:基本預設精神為學習與評量應緊密結合,而評量焦點是學習成果,主要目的是改進學習成效,儘可能挖掘出學習者所知所能的一切,非所知所能究竟有多少。
※成就檔案評量法:將學生最佳作品加以蒐集並評量的方法。
※實作評量:執行特定作業或運用特定技巧之能力的評量方法。
(學生自製相片、解說散文集或錄影帶、教師觀察、學生自我評量、師生會談)
正確答案不只一種、允許替代解決方案,評量工作就猶如真實世界發生般真實。
評鑑工具:為獲取相關證據及資料,呈現戶外教學的全貌,評鑑工具應具有蒐集上的助益。
※社交圖:透過討論以發現群體中社交關係的變化。
※軼事紀錄:簡明、客觀紀錄直接觀察到學生在各種情境下之行為表現,有助發現反覆
出現的行為類型。對了解學生自我概念、價值態度均有助益。
※會談:個人會談是極其有益的方式,雖費時但可獲得更深入的資料。
※日誌:學習期間的日誌,或之後的追述紀錄均可透露出訊息。
※創作:對不擅表達的學生可藉此發表,因作品經常會投射出學生認為的重要有意義的
經驗事件。
※問卷:資料較為主觀,經適當歸類能顯示學生的收穫取向。
評鑑方式調查:1982~1992十年間的資料比較:
※評鑑表由誰完成? 老師部分增加,學生部分減少。
※多久評鑑一次? 每一學期結束進行評估的頻率增加。
※評鑑系統內容由誰決定? 戶外學校行政人員的人數增加。
※對哪些部分進行評鑑? 「學生對環境的態度」和「學生對戶外的知識」減少,而「實
作」面向部分則增加。
※對教師教學技巧的評鑑。
※用書面評鑑的工具。
※如何運用評鑑的結果─用以針對未來進行改變或改進。

心得:
教學評鑑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衡鑑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藉此修正以達最大教學效益為目的,非以學習結果為論定成敗的關鍵,除去這層教學壓力無疑是鬆綁教學成效困境迷思的解藥。尤其評量應是盡可能了解學習者在真實世界中所知所能的一切,不是固著在條件及限制上,單就陪伴的角度而言,越是能深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也是助於學習者學習的豐厚歷程,因此,個人相當推崇此從評鑑角度反思學習效益及教學成效的觀點。
教學目標中論及情意領域的測量時,頗有同感於「自信心」、「陶醉感」等行為的衡量方式,這的確是很多教師忽略的一塊,但又是其極其重要的部分。舉凡現今衡量閱讀的成效,目前還是均以學習單量化方式呈現,但面對喜愛閱讀成癡,專注力意乎常人的小書蟲們,學習單對其而言幾近折磨,是否有另行的評量方式呢 ?教學現場中還有諸多例子不勝枚舉,如何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成效,看待評量的角度,了解學生所知所能的一切,這是值得思考之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