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IV森林活動課程設計-王怡又老師

《共享自然的喜悅》──Ⅳ森林活動設計課程(怡又)
◎流水學習法要注意的是各活動間的連貫性,根據教學目標安排循序漸進的課程,才能創造令人永難忘懷的自然體驗。
◎如果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提高大家對自然奧妙的認識,知識的學習往往居於次要地位,不過,若能在設計課程時發揮創意,則可使課程兼具啟發心靈和傳遞知識的力量。

「樹」的活動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
烏鴉和貓頭鷹、無名植物認親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
聲音地圖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
我的樹、蒙眼探險、建造一棵樹(原為第一階段的活動)→化身為樹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
天上的鳥、自然冥想(選用關於「樹」的名言)

森林健行活動 (《與孩子分享自然》)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看一眼、再找一個來、植物辨識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偽裝步道、聽聲音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毛毛蟲蒙眼走路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我的森林

老少咸宜的活動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無名動物認親、動物動物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建造一棵樹、聲音地圖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照相機、神秘客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天上的鳥

◎其他提醒:對象為幼童的活動設計
1.最好把「化身為樹」縮短一點,並且以其他活動取代「自然冥想」。
2.碰到精力旺盛的孩子,乾脆把「化身為樹」取消,改採其他更活潑的遊戲。
3.「無名動物認親」需要閱讀,所以最好割捨。


我的心得
遙想~~那青春洋溢的大學生活
  我所唸的大學在美麗的台東,所參加的社團是羅浮童軍團,在什麼沒有,但山、海、藍天、星空最多的台東,每個月兩次的露營活動成了唯一的休閒樂趣,讀完了《共享自然的喜悅》,我真覺得貝登堡應該要跟柯內爾做好朋友才是,儘管兩人相差了一個世紀那麼久。
  每次的露營活動中,必定會有「小隊旅行」,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森林健行的活動,只不過在行進間,需要完成某些指定任務,路程當中也會有夥伴設立關卡,讓所有小隊員協力完成。回想起自己參與活動,或者主辦活動的時候,似乎很少考慮到活動間連貫性的重要,雖然每次的活動都有目標、主題,但相扣的力量卻不夠強大,使得「小隊旅行」常常只有「大家一起行軍」的功能,現在想想都覺得可惜。

現況~~相同模式的課程活動
  流水學習法除了在自然體驗方面可以達到很大的功效之外,如果轉換到其他學科,我想應該也會對該領域有所助益,比如說「無名動物認親」,可以轉變成語文領域中的「世界偉人認親」,或者是數學領域中的「幾何圖形認親」,不過我尚未想到其餘可配套的連貫活動,只是有了擅用此遊戲的初步想法。

困境~~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不足
  生活課程是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三者的結合,這一年我們的重點放在「探索」,看完《共享自然的喜悅》後,深深感受自己對於野外知識的貧乏,像是植物辨識或動物辨識等等,那麼我所能教給學生的知識,恐怕也就有限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