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Ch8戶外教育的根源:歷史的觀點:張文斌主任

戶外教育的根源-歷史的觀點
張文斌
一、分期
1.創始時間:1930年以前
戶外教學的哲學基礎:康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懷特海、杜威、克伯屈、史密斯。戶外教育目的是娛樂性和教育性二者參半。戶外教育的創始起於1861年的露營。
2.創始期:1930-1939
非正規課程的露營活動,開始思考露營運動的教育價值。
3.實驗期:1940-1952
由暑假的露營活動轉向學期中辦理的露營課程。
4.標準化期:1953-1964
使用手冊、指南等工具書來籌備戶外教學活動。
5.再創期:1965-196
美國中小學教育法案通過,教育部依法設立基金補助露營活動,蓬勃發展。
6.新方向期:1970-1985
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冒險教育、特殊族群教育。
7.多元化與網路化期:1986-
全球性的共同議題-地球高峰會,全球重視戶外/環境教育的問題與挑戰。

二、想法
1.戶外教育由非正規課程中慢慢發展成學校課程的一部份,從真實生活經驗中學習。
2.發展方式:露營教育→學校露營→住宿型戶外教育→冒險教育→環境教育。
3.戶外教育的興起:經濟蕭條→貧民窟→學校;空間時間的增加→露營。
4.戶外教學的效果最好,就要在戶外。教室教學的效果最好,就要在教室(Sharp)。
5.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從經驗中學習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無論社會如何都會化,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需求永遠存在。
6.戶外教學的探查:學生自己去尋求解答、講述不等於教導、讓學生發現探索的樂趣。
7.感官學習、直接經驗、第一手經驗、教育與經驗、學習的樂趣、有效的學習、累積的經驗。

Ch7與戶外教育相關的研究:陳湘媛主任、吳美終主任

臺北縣生活輔導團專書閱讀心得報告
報告人:陳湘媛、吳美終
報告時間:98年10月23日(五)
書名: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戶外教學
作者:Donald R. Hammerman、William M. Hammerman、Elizabeth L. Hammerman著、
周儒、呂建政譯。
閱讀章節:7 與戶外計教育相關的研究
閱讀心得:
一、前言:
1、戶外教育自70年萌芽。戶外教育研究,以戶外環境作為體驗與探索教育為學習研究室的特點。
2、畢森(Bisson,1996)「雨傘」的隱喻模型解釋存在於戶外體驗學習方法的相互關係。如:露營教育、戶外教育、環境教育、荒野教育、野外冒險教育、挑戰教育與體驗教育。

二、學校露營與戶外教育:
1、60%相關研究結果,參加住宿型戶外教育學生有顯著進步,40%則無。
2、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實驗,實驗組的確有所獲,成果有時無法在正規的「室內
的」的學校課程中看見。
露營教育成果:學生的社交和民主行為改變速度遠較在學校中「室內」學習快。
(靜態學習VS動態學習);在營地裡獨處的次數比在課室中增加。
3、露營與戶外教育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我肯定、人際關係、團體合作有顯著的成效。
1露營經驗使學生較肯定自己。
2人際關係正面肯定。露營活動自由選擇同伴,友誼容易建立。獨特機會改變社
交方式,影響種族分裂問題。(人際關係與合作)特別是對男孩子意義較重要。
活動經驗得到的回應是多樣、個性化的且投入,結束營地一段時間仍保持在營地學得的特色。
3露營活動強調培養合作能力,打破孩子背景,親密關係工作,拉近社會階層的氣氛。低社會階層家庭與高社會階層家庭孩子間願意合作。
4活動後,孤立的學生被牽引進搬上主要人際網中。
5互外教育活動減低黑白種族間敵意,改善種族間對待態度。
6住宿型戶外教育的經驗對學生情意方面的學習有正面影響。(如:自我意識、加強自尊、合作等)
7戶外教育拉近同儕間友誼。
4、學習認知之改變
1輟學傾向的高中生參加「工作與學習營」半年餘,最大的發現是改變對學校的態度。(對學校敵意的轉變、參加此營隊的高中生完成學業的比例較低,但態度較肯定)
2戶外教育增進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環境教育正面影響。
3參加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的學生比沒有參加的孩子更關心環境及野生動物、森林認知。
4學習有關直接觀察活的東西的概念,描繪營地地圖的活動,能顯示出學生對環境態度最大的、正面的改變。
5參加戶外教育的學生對環境議題的認識程度較生態學概念多,參加住宿型活動的學生,在環境素養方面的進步較參加通勤式活動者大。
6學生的熱忱與戶外教室的獨特性,創造對學習有助益的氣氛。

三、野營訓練/冒險教育
1、戶外冒險活動有益於自我概念的提升。
2、荒野露營課程對虞犯青年的影響,留校的學員學業成就較高。
3、戶外求生技巧、社交技巧、個人成長、關懷環境、增長自我概念與提高團體互動等有相當貢獻。

四、師資教育
1、參加過講習的教師有較佳教學行為模式、師生關係較溫馨。
2、主修小學教育者較主修中學教育者肯定露營課程。
3、受過訓練的教師對戶外課程看法明顯改變。
4、讓受訓教師明白將環境教育融入課堂中的理由。
5、專業戶外教學教師應具備:(P225)
1知識與技能:安全、團體管理、問題解決、技術器材、環境保護、考察規劃。
2教育與心理的基礎:現行的教育理論、人類成長與發展原則。
3戶外教育的基礎:戶外教育的歷史與演進,以及其教學方法。
4對環境的瞭解:具有環境敏感度、能欣賞環境,並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5教學方法:使用不同教學法讓學生融入週遭環境,從中培養創造力與批判性思
考能力。
6學習環境:有能力創造安全、開放,有激勵作用的學習地點與探索空間。
7評估:瞭解評估的程序,並具有進行評估的能力。

五、結語:
1、如一般量化教育研究的結果,戶外教育對學習均呈現有效的結論。
2、教育人員應提出自己的戶外教育研究計畫和假設,嚴格的實證研究,嚴謹的評估後,發展適合不同族群、具學習成效、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課程方案。
3、戶外教育課程成效之評鑑或評量之複雜性,除量化研究外,也須採質性研究。
4、重視「黑板之外」的教學資源與場域。

Ch6戶外教育之評鑑:許舒雅老師、陳淨怡老師

書名:戶外教學(第六章戶外教學之評鑑)
報告者:陳淨怡、許舒雅

摘要:
在步入績效則認的制度中,大眾期盼教師能夠證實其課程收穫誠如學習目的或目標的程度。
教學目標:確認教學目的及教學具體學習目標,選取合宜的活動及工作,則評鑑學習成就水準的架構可隨之建立。陳述具體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是行為敘述法,使教師容易判別學生達成程度。完整的評鑑計畫要包含有認知、情意(較難測量)、技能學習目標領域外,也應涵蓋領域中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學習過程:是評鑑的核心,具體學習目標則依據一到多個學習過程能力加以發展而成。
(觀察、推論、溝通、分類、數字運用、測量、時間/空間關係、預測;提出假設、實驗、解釋)
實質評量:基本預設精神為學習與評量應緊密結合,而評量焦點是學習成果,主要目的是改進學習成效,儘可能挖掘出學習者所知所能的一切,非所知所能究竟有多少。
※成就檔案評量法:將學生最佳作品加以蒐集並評量的方法。
※實作評量:執行特定作業或運用特定技巧之能力的評量方法。
(學生自製相片、解說散文集或錄影帶、教師觀察、學生自我評量、師生會談)
正確答案不只一種、允許替代解決方案,評量工作就猶如真實世界發生般真實。
評鑑工具:為獲取相關證據及資料,呈現戶外教學的全貌,評鑑工具應具有蒐集上的助益。
※社交圖:透過討論以發現群體中社交關係的變化。
※軼事紀錄:簡明、客觀紀錄直接觀察到學生在各種情境下之行為表現,有助發現反覆
出現的行為類型。對了解學生自我概念、價值態度均有助益。
※會談:個人會談是極其有益的方式,雖費時但可獲得更深入的資料。
※日誌:學習期間的日誌,或之後的追述紀錄均可透露出訊息。
※創作:對不擅表達的學生可藉此發表,因作品經常會投射出學生認為的重要有意義的
經驗事件。
※問卷:資料較為主觀,經適當歸類能顯示學生的收穫取向。
評鑑方式調查:1982~1992十年間的資料比較:
※評鑑表由誰完成? 老師部分增加,學生部分減少。
※多久評鑑一次? 每一學期結束進行評估的頻率增加。
※評鑑系統內容由誰決定? 戶外學校行政人員的人數增加。
※對哪些部分進行評鑑? 「學生對環境的態度」和「學生對戶外的知識」減少,而「實
作」面向部分則增加。
※對教師教學技巧的評鑑。
※用書面評鑑的工具。
※如何運用評鑑的結果─用以針對未來進行改變或改進。

心得:
教學評鑑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衡鑑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藉此修正以達最大教學效益為目的,非以學習結果為論定成敗的關鍵,除去這層教學壓力無疑是鬆綁教學成效困境迷思的解藥。尤其評量應是盡可能了解學習者在真實世界中所知所能的一切,不是固著在條件及限制上,單就陪伴的角度而言,越是能深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也是助於學習者學習的豐厚歷程,因此,個人相當推崇此從評鑑角度反思學習效益及教學成效的觀點。
教學目標中論及情意領域的測量時,頗有同感於「自信心」、「陶醉感」等行為的衡量方式,這的確是很多教師忽略的一塊,但又是其極其重要的部分。舉凡現今衡量閱讀的成效,目前還是均以學習單量化方式呈現,但面對喜愛閱讀成癡,專注力意乎常人的小書蟲們,學習單對其而言幾近折磨,是否有另行的評量方式呢 ?教學現場中還有諸多例子不勝枚舉,如何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成效,看待評量的角度,了解學生所知所能的一切,這是值得思考之處。

Ch5住宿型的戶外教育課程:盧雅惠老師

臺北縣生活輔導團專書閱讀報告
書名: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作者:Donald R.Hammerman、William M. Hammerman、Elizabeth L. Hammerman
報告章節:第五章~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
報告人:雅惠

讓學生從經驗中增加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社會與情感方面的成長以及個人的責任。

此教學對學生與教師的好處
教師~~在各種情況下觀察學生與學生互動
學生~~獨立生活自立更生能力~引發學習動機
教師&學生~~互相合作團隊精神

對家長與社區的價值
計畫目標與家庭社群的期待是一致~~個人責任學習興趣團隊能拒和合作利新教育方向休閒活動興趣的培養

確立教育課程目標
*透過直接體驗學科領域的學習和教育目標可以達成互補的結果
*培養自我實現能力
*去培養暸解並欣賞戶外
*發展健康的體魄
*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全社交態度和價值觀

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活動企劃
活動企劃的模式範圍包含(教學活動方案的規劃、人力調配、資金管理與執行)
教學活動方案的組織模式(學校教師--學生、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教育中心主任)

規劃與實施住宿型戶外教育方案
步驟一:選人當任協調者或決策者
步驟二:決定所要達成的目標
步驟三:考慮經費
步驟四:確定工作人員需求量及角色
步驟五:確認活動型態及戶外教育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餐飲、住宿、聚會場所、工作人員)

學術課程活動、器材和設備
活動場地觀察
和家長學生一起準備

評估與教室裡的後續補強教學
戶外經驗延伸回教室的常態教學~~以原來的目標可做後續的活動。

特殊的住宿型戶外教育方案
移動式露營
梯皮營地
火山湖營地
杜根湖營地
汽車或旅行式營地

總結
不論如何,住宿型戶外教育提供教育課程新的面貌,老師直接參與此教育課程,就可以用新的方式和學生建立關係,使師生在課堂上或戶外的教與學活絡了起來。

Ch5住宿型的戶外教育課程:蔡明芬老師

第五章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
蔡明芬

【為教育課程增添新的風貌,讓教師透過直接參與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的機會,用新的方式和學生建立關係、鮮活了課堂和戶外的教與學】

à明芬小小小眉批:教學是一項有機的東西,當其中一項改進了,常會影響其他項改變。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讓教師和學生有機會藉由一個嶄新的、充滿驚奇和感官體驗的戶外情境,進行一連串動腦、組織、執行和評估等有計劃、有教育目標的課程。師生透過共同參與經歷這樣的過程,以及這樣的過程進行時所伴隨著的種種[好處],帶來往後在課堂內教與學、師生關係的質變。

另外,我還特別欣賞書中針對和學生一起準備課程發展時,帶領學生發展活動計畫可以討論的項目、若孩子要準備自己的三餐,可討論的項目、和孩子討論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結束後,回到課堂中值得選來做的後續活動等等,這些延伸項目提出的說明和建議,讓教師具體了解可以讓探索興趣持續維持並延伸發展的操作方式,是本很值得一讀的教師參考書!
------------------------------------------------------------------------------------------------------------------------------------------------------------

住宿型戶外教育(ROE):提供學生一個獨特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有幾天時間,在戶外環境下研習與學校課程相關的概念與原理。

書中詳列了進行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目標、程序、注意事項以及藉由它所帶來的價值:

一、 住宿型戶外教學對學生與教師的好處
1.讓學生在一個新奇、令人興奮的環境中,和所有人為了追求共同目標而一起努力,就會產生許多正向的回饋
2.知道要為自己的一切狀況負責時,就能培養獨力生活的能力
3.需要自己做決定、和團體一起決定,有助於產生團隊精神

二、 住宿型戶外教育對家長與社區的價值
個體責任感、學習興趣、團隊凝聚和合作力、對新教育方向的關注

三、 確認課程目標
創造出充滿熱忱、興奮與驚奇的氣氛是很重要的,可讓學生透過直接的經驗,引發熱衷的學習精神。
1.透過直接體驗,學科領域的學習和教學目標可以達成互補的結果
2.培養自我實現能力
3.了解並欣賞戶外
4.發展健康的體魄
5.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全的社交態度和價值觀

四、住宿型戶外教育的規劃與實施
1.教師--學生共同規劃模式
2.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共同規劃模式
3.教師或行政人員--教育中心主管共同規劃模式

五、規劃與實施住宿型戶外教育方案
1.選出一個人或一個委員會擔任協調者或決策者:維持戶外教育中心和學校工作人員間溝通流暢是重要的
2.決定住宿型活動經驗所要達成的目標:一個星期的活動最多二至三個方案目標即可
3.考慮經費問題
4.確定工作人員的需求量及角色:將父母帶進來,成為教師助理
5.確認活動型態及需要由戶外教育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餐飲可規劃由學生自己設計、考量舒適度和機費、最好有室內場所、有助手和醫護人員

六、學術課程活動、器材和設備
事先調查:場地、設備、中心人員、預算、保險、工作分配、、、
1.和家長一起準備:老師說明會時說明清楚,讓家長將心中所有疑問都問清楚
2.和學生一起準備:
老師利用正常教學時間帶領學生發展活動計畫,可以討論的項目有:
1)為甚麼要去戶外活動中心
2)如何從經驗理學習
3)團隊合作與互助
4)認識並且欣賞其他的學生
5)活動構想或日程表;地點和設備
6)學習小組成員的編組
7)需要的器材
8)參加的季節需要準備的衣物
9)對晚間活動有什麼構想

若孩子要準備自己的三餐,可討論:
1)食品營養以及均衡飲食的概念
2)受年輕人歡迎,又富養分的食物
3)不同宗教對食物的禁忌
4)餐費預算與採購地點
5)中心提供的食物保存設備
6)烹調時間和器材
7)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
8)宵夜點心

如果班上確實以這樣的態度策劃活動,我們可以預期【隨機教育】的機會不可勝數。這樣的活動會牽涉到各類課程,卻不必貼上領域學科的標籤。

七、活動日程表
八、評估與教室裡的後續補強教學
住宿型戶外教育的經驗還要延伸回教室內的常態教學。一個完整的住宿型戶外活動體驗,應包含動腦、組織、執行和評估等過程,分前置、活動本體和後續三個部份,最理想的狀況是班級老師全程負責協調工作,值得選來做的後續活動有:
1.辨認帶回的標本,分類後在班上展示。記得,是無生命的有趣發現
2.研究有關自然環境的尚未解答問題
3.懇親會展示這些教學成品
4.寫感謝函給協助活動的人員
5.投稿
6.讓孩子假想還有機會參加活動的話,哪些事情可以換個方式進行

九、特殊的住宿型戶外教育方案
為輟學、身心障礙、資賦優異、動機低的學生主辦,分為移動式露營、汽車或旅行式露營
1.移動式露營:為讓孩子得以接觸一個新世界,培養社會互動能力,刻意設計在未開發的地區進行。方案活動都是能開啓孩子們的感官,以及協助他們融入未知的戶外世界的活動,【當下】的好奇心和【臨場】的興趣都妥為因應,採取運用感官和問題解決的方法來教學。
2.汽車或旅行式宿營:有點像國外的拖車旅行或現在的戶外教學~

Ch4戶外研究室的學習經驗:王怡又老師

《戶外教學》— 4戶外研究室的學習經驗(怡又)
摘要
各場域的建議教學主題
校園──
數學教育:長度概念(沿著100公分繩索進行徒步旅行)
大單位的面積概念(對一英畝土地)
大單位的距離概念(利用比例尺在操場上佈置太陽系)
科學教育:計算影頂、製作校園地圖、場域與人類活動、生態棲地中的動植物
社區──探索公園和空地、研究種子、認養一棵樹、徒步旅行。
都市──空氣品質、交通運輸、廢棄物處理、空間規劃、能源需求。
其他──國家公園、農場、木材工廠、魚類養殖廠、墓園、集水區、野生動物保護區。
戶外生物教學策略
OBIS活動模組──
設計給10~15歲的青少年參加,目的是幫助他們瞭解地方環境中的生態關係。
學習樹計畫( PLT)──
對象是國中小學生,讓學生在現有的課程中,從事科技整合的探索和學習。
野生物學習與設計(WILD)──
針對幼稚園到十二年級所設計的教材,用於輔助現行課程,希望指引學習者從覺知到欣賞
環境,進而發展出更負責任的人類行為。
教師水教育計畫(WET)──
收集了超過90個以上的創新、跨學科活動。
認養集水區──
以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學生為對象,利用當地的集水區做戶外教室。
生命研究室科學方案──
是兼具概念性和主題性的科學課程,採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探索各種不同的主題。


心得
1.文化型態影響校外教學的效能。

2.對西方人來說,生活是一場遊戲。

3.學習源於需要。

4.現今的教育觀點:指導學生利用輔助工具做有效的學習。

Ch4戶外研究室的學習經驗:王淑芬主任

98學年生活課程輔導團專書閱讀心得報告
書名:戶外教學
篇名:CP 4戶外研究室的學習經驗
報告人:王淑芬
時間:98年10月23日
摘要:1、任何戶外環境都可延伸無數課程學習的機會。
2、戶外教學的技巧需學習,否則會使學生學習機會的豐富度受限。
心得:
(一) 我的舊經驗:
入選今年教育部十大經典學校的北市平等國小:學生每年都需體驗一條古步道,畢業前走完。我在秀峰研發組針對校本課程-6條教學步道也曾規劃過,但行政未持續規劃支持,教師除了授課還要兼租車、保險、找家長設站解說等行政支援未見,教師對戶外教學視為畏途、負擔。
(二) 「戶外教學」實踐二:在101生活課程玩一玩「環境信封挑戰」活動,配合翰林版一上第三單元/ 和自然做朋友
1兩人一組,共8組。
2地點:白雲農場、大樹步道
3時間:98年10月1日(秋天),挑戰活動時間20分鐘
4挑戰內容:(1)找出至少5種不同的味道
(2)找出至少5種最不尋常形狀的葉子
(3)找出至少5種報同種類的種子
(4)找出至少5種不同顏色的物體
(5)從周圍找出至少5種不同的動物痕跡,如被咬一口的葉子或羽毛。
(6)從附近找出至少5種人類所留不同的痕跡(如垃圾)
(7)找出至少5種不同的石頭。
(8)找出至少5種有不同深淺綠色的物體。

*實施結果 – 五感教學 :10月 6日(2節) 8日(1節)
1今天只有一節課,各組很認真去「尋寶」。
2.過了一週後10/6,打開信封的剎那大家很期待。
3.小朋友對語詞的認知不夠,影響活動的結果:
(1)「形狀」兩片楓葉大小(圖3)、顏色不同(綠、枯黃)就認為形狀不同,還有一片有摺痕,所以形狀就不同。
(2)撿回一袋沉甸甸的石頭,大人眼裡是大小不同罷了。拿兩顆讓同學傳閱,再仔細看看它的異同,眼尖的芮玲認出它不是一般的石頭,是學校的牆壁掉下來的,下課她帶我去看,果然升旗台剝落一大塊。
(3)深淺綠色的物體:放了各種葉子(圖5),深淺綠不易區分。(偏枯黃的褐色)
4.「種子」那組:撿一個貝殼,理由是它很漂亮。另外放了很多鬼針草的花苞,和一顆馬纓丹的果子。
5.討論最久的一組:撿5種不同的動物痕跡,裡面有羽毛(圖1)、羽毛有兩種不同的形狀,還有被蟲咬過的落葉,其中一片沾了兩顆像羽毛的種子,師生研究半天,才知其中一之根不是羽毛,是某一乾枯的種子。羽毛樣貌保持完整,我拿出時聞到異味,請兩位同學摀嘴試聞(真怕染禽流感),資期說好臭,像馬的味道。心保說聞到老師的手,我很訝異我的手有味道,問他他說香香的(皂香)。
6.歡笑聲最大的一組:5種人類所留下不同的痕跡,(原本我擔心放眼乾淨的校園她們會撿不到)一件件從信封倒出的有一條白色的尼龍繩、糖果紙、玻璃碎片(圖4)、筆蓋、瓶蓋、煙蒂、 吸管、一粒葡萄(已發霉,有兩位同學忍不住離位上前探看。)他們越看越high,接著倒出餅乾紙,後座的義庭跑來看說那是我丟的,大家都對他「喔..」他卻說:騙妳的。
因討論帶水果的種子到校種耽誤下課,下ㄧ節的台語老師見到孩子的歡笑聲,她對我說:小孩上妳的課很快樂。接著韋亭帶我去秘密花園看一隻小狗,
宏鈞也要帶我去看上次因大雨沒看的硬果子,他在白雲農場找到後,指給我看,原來它是鬼針草的花苞,我告訴他一旁乾褐像劍的才是種子,但另人欣慰的是他自發的在探索自然。
【反思&困惑】對課程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如何又不會流於課程不是想像的、是可以實踐的;我覺得我的課程計劃一直是想像的課程,當時也不曾覺察對錯,上了課能用續用,不能用,想那天有空再想法試。

Ch3延伸學校課程至戶外:黃心瑜老師

讀書心得摘要
心瑜
書名:戶外教學
章節: 第三章 延伸學校課程到戶外

讀書摘要
* 成功的戶外教學,為教師、學生、真實自然環境、課程的交互應用。
* 教師的角色和工作為【引導學習者】、【共同探索者】,無須知道所有的答案,只需把握最佳的授課時機(從孩子高度熱忱的點出發),技巧性地將孩童的問題轉回給他們,促使他們運用自己的能力或所學去探索自己的所惑、答案。
* 運用自然環境的特性作為主題,並結合不同課程的知識和能力,實際應用,引導學生讓課堂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經驗。
* 给與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和工具去嘗試、經驗和探索。
心得&省思
【戶外教學,是老師的?還是學生?】

回想之前所舉辦的戶外教學,大多都是和同事們共同去探勘、討論、規劃,安排滿滿的行程、聘請解說員專業的解說以及一張又一張滿滿的學習單,自己才會心滿意足地覺得孩子們會不虛此行,怎知過程中,許多孩子根本不領情,回來寫最快樂的回憶,都不是參觀的本身,反而是跟同學吃吃喝喝、聊天,還有不用上課等等,而令他們最討厭的是要寫學習單,討厭就寫得很隨便,所以學習單也變成了老師的噩夢,所以原本自己為悉心規劃的戶外教學就很容易就成了變奏曲。
看了本書後,才發現原來以前規劃的戶外教學,其實是大人要的戶外教學,是以大人經驗和價值為出發點的學習,過程當中有去探索的人是大人,所以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是大人要小孩去學什麼,不符合學生的對於未知事物好奇、探索的本性,因為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別人要什麼,他們最想要的自己要什麼。而老師不需要當什麼事情都包辦、都懂的萬事通,要做的是把主導權放回孩子的身上,引導他們去探索和深入不同的好奇和事物。

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體悟,如果以後還要辦戶外教學,應該是從孩子的好奇心下手,了解他們想知道什麼,然後從孩子的喜好去引導他們做不同面向地思考,然後在戶外教學當中陪伴他們去發現不同的事物,在引導他們思考跟我們所學的什麼有何關聯,如何應用等等,這樣老師也無須有太大的壓力,孩子也可以學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真實經驗。

Ch3延伸學校課程至戶外:顧芳祺老師

『戶外教學』~第三章 延伸學校課程至戶外
顧芳祺

摘要
  戶外環境提供豐富的教育機會給不同特質的學生進行相關的主題和活動,無論基於何種主題的戶外活動,最重要的在於教師能應用戶外環境,來達成學校課程的期望和目標。
一、戶外的領導者~教師
教師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教師的主要工作為引導學習
二、最佳授課時機
孩童自己發現有興趣的主題、來自於學生質疑或非預期事件
三、各種戶外活動觀察研究主題參考
1.方尺之地的實地考察旅行
2.季節性主題~樹葉變色時(秋)、下雪時(冬)、樹液流動時(春)
3.區域性自然特色~地形、野生動物、天文學、岩石和化石、環境品質、水、土壤
4.與課程相關~數學、語文..等學科、衛生體育和休閒、藝術、音樂

心得
  從生活課程霹靂嬌娃三人組的實施經驗來呼應『戶外教學』一書所提最佳授課時機,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天學生抓到某種不知名昆蟲,在課程最後和學生討論希望下次要探究什麼主題時,反而對老師也不知道名字的昆蟲產生很大的好奇心。
  教師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也不應該因為受限於教師對未知的不確定性,而限定了學生探索範圍,教師可以很技巧性的將問題回轉給學生,只要可以促發他們願意驅動探索未知的動力。但不可諱言的,教師的知識背景或本身具備的觀察敏銳度,會影響提問的方式、方向或深度,若要擔任一個有經驗的引導學習者,不斷的學習、反思提問的方式、提升自己觀察探索的能力是需要的。

Ch2戶外教學技巧:陳春秀老師

【摘要】
  本文一開始提到戶外教學有三個優點:第一,對學習者有極大的影響;第二,可以促進其問題解決的能力,包括從詢問→探索→見識(洞察力)→理解→知識→解答(另一個詢問起點);第三,促使學生身心、精神整體的感應。接著以「講述並不等於教導」、「探索式學習」、「詢問」和「解決問題」說明傳統教學和以詢問或探索式學習教學技巧間的差異。第四,針對不同性質的戶外活動介紹適用的探索方式,如以直接體驗方式學習認知樹木、以線索方式學習認知鳥、將探索方式應用於岩石和礦物研究、解釋河流的方法、以及實地考察學習單的運;最後則列出因應不同問題層次可使用的發問技巧與實例說明。
【心得】
  本書理論與實務兼具,是很好的戶外教學技巧入門書;文中舉了很多戶外教學技巧相當實用,許多觀點可以作為教師從事戶外教學時的提醒或能力提升的方法。
  作者一開始提及的戶外教學提供的問題解決過程,包括詢問→探索→見識(洞察力)→理解→知識→解答(另一個詢問起點)可以讓我們去思考整個探索學習的發生歷程與核心,並瞭解探索的重要。
  個人覺得作者提供許多探索的技巧的小偏方,如「以直接體驗學習方式認知樹木」等,在閱讀之際,會不斷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方式進行內在的對話:我是如何作的?下次我可以怎麼作?還可以運用在哪部分的探索?有什麼地方需特別注意?許多教學實務的畫面躍入眼簾,並提供自己日後探索教學的一些點子與小技巧。例如,在「知更鳥」部分,作者提醒我們第一次要以整體觀點來看鳥,再慢慢的延伸到特定特徵。換言之,從概略到仔細,慢慢循序漸進,這讓我想到如何引導學生去觀察校園小動物的外在特徵;還有學習單的運用,透過問題鋪陳,可以成為引導學生自我探索很好的媒介,只要指導語與任務明確,讓學生自由在校園中透過觀察尋求解答,或許也不用太擔心他們會到處亂飛了。作者也不斷提醒,不論探索的對象為何,其名稱不是最重要的,學生若透過觀察、具體體驗後,發現其基本特性與原則,便自然而將其觀察經驗、結果而與概念/知識作連結了。
  作者提醒我們,提問技巧是可以訓練的,透過經驗的累積會越發熟練與精準,並列舉許多發問問題形式與內容,可以讓讀者好好自我練習。不過,以低年級生活課程學生而言,大概著重在回憶性的問題與過程方法性的問題上,並且又以前者的比重為多吧!

Ch1為何要在戶外教學:鄭淑慧老師

戶外教學
Theaching in the Outdoors
第一章

「戶外教學」顧名思義意指在戶外進行教學,此課程論述雖然在當代課程中所發展而來,但實際上以天地為師的戶外教學行為存在已久。目前「戶在教學」這個概念極其廣泛被應用,對作者而言:「應用戶外以為學習之實驗室」,其目標與目的包括「教室的延展至戶外實驗室」、「涉及天然資源和生存環境,於任一或各方面課程的一連串直接體驗,將會增強個人對環境和生命之意識」、「所有學生、教師和戶外教育人力資源共同努力、策劃發展最適宜的教學環境的完善計畫」(周儒,呂建政譯,2008:7)
就美國而言,戶外教學的興起主要來自於外在環境與教育論述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及美國經濟大蕭條演伸出許多社會問題,加上1934年及1936年間美國遇到毀滅性的乾旱,自然環境的巨變,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改變刺激人們思考如何從教育層面採取因應的策略。其二,受進步主義影響,教育論述者及教育工作者以美國立國的中心價值如「自由」、「平等」開始重新省思當時美國教育景況,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社區學校」的概念。這些種種因素促成戶外教學在美國的逐漸盛行。歷經多年的發展,戶外教學概念的輪廓已逐漸清晰。目前某些教學工作者認為戶外教學的目的在於將學生帶至教室之外,舒展身心,其教育目的著重於娛樂性、身體保健及對大自然孺慕之情的培育。這些顧然皆是戶外教學的教育目的,但我們還可以對戶外教學做更進一步的思考。戶外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差亦之處在於空間的改變,傳統教學的空間是靜止的、穩定的,戶外教學的空間是流變的、充滿偶發的意外。空間本身即為意義的載體,存在於空間中的人們深受所處空間的影響,包括「行為舉止」、「彼此之間的關係」、「資訊使用的方式」等,都深受空間的影響。例如:長期生活於海濱的人們其行為舉止與人群關係與長期生活於山林農耕就不盡相同。因此,戶外教學藉由教學空間的改變,消解(dispel)原有的教學中師生所存在的行為舉止及知識獲取與使用的方式,重新建構(reconstruct)新的師生關係及學習認知、情意、技能的方式。這些論述在其後的章節會有更多的說明。

981023生活輔導團團務會議

981023生活輔導團團務會議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種樹的男人-陳春秀老師

種樹的男人
(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by Jean Giono)
  原文題目為: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中譯卻為:種「樹」的男人。帶有一種隱喻:「植樹對人類而言,就是種植著希望與幸福」。人本屬大自然的一部份,人(動物)的生存與大自然乃息息相關。本文藉由一位在絕對孤寂中種樹的男人(以下稱牧羊人),傳達著一種執著且堅毅的愛,其最終目的乃為了創造人類與自然間生生不息的生命的與能量。
  文本中,可以不斷瞧見作者(Jean Giono)對牧羊人個性、舉止、行動、意識目的的精心安排。首先,他塑造這個「牧羊人所有的行為舉措背後,均未存著回報的念頭」(p.217),默默耕耘隱含著歡喜受、甘願作的心情,只為創造心中那片生命的泉源;第二,作者(Jean Giono)藉著年輕人的觀察(即敘說本文故事的人)傳達著牧羊人所持有的性情,堅毅、執著、友善、善良、安靜….等,以及牧羊人所秉持的環境倫理觀(當然也意味著所以人類都應有此觀點),如,「感覺上,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p.218)….「他的狗也一樣靜靜的,友善卻不諂媚」(p.219);年輕人欲協助牧羊人挑選橡實時,牧羊人卻說:「這是他分內的工作」;牧羊人投入工作時的專注神情(p.222)。為何牧羊人要造林,不砍樹,背後自有其一套環境倫理意識,指使他願意如苦行僧般不斷付出,透過敘說者我們理解,意識可以創造出無限可能的行動;第三,文本中藉由廢墟-被遺落的村落,傳達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以致最終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唯有藉由「種樹」才能改善與自然的關係,創造生命的可能。
  造林與人類(動物)生存息息相關,但又有多少人是認真的看待此事,並身體力行,不斷實踐呢?藉由「種樹男人」,喚醒並提醒讀者,唯有種樹,才是所有生命的希望與幸福泉源,否則,人類所有的一切的擁有都將是短暫的,甚至可能逐漸走向滅絕。

V引導出人最可貴的本質-陳湘媛主任

臺北縣生活輔導團專書閱讀心得報告
報告人:陳湘媛
報告時間:98年9月25日(五)
書名:Joseph Cornell 共享自然的喜悅
閱讀章節:Ⅴ 引導出人最可貴的本質
閱讀心得:
一、教學心態:信望愛
引導出人對自然活動的熱愛,必須以誠感人,必須自己對自然有一種愛
與關懷,才可能去喚醒更多人對自然的愛。
EX:紀慈姊姊蕁麻疹發作,想吹冷氣,紀言哥哥持反對意見,說他發願,
不吹冷氣,為保護地球,言語中還批評了爸爸一番。(爸爸胖無忍受炎
炎夏日),紀言發自真誠的想愛護地球。
二、引導出人最可貴的本質的態度
1、接納與開放:
對人要有接納的雅量,能看見每ㄧ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欣賞自然的潛能,引
導他們往體驗自然的路上邁進。
不批評別人行為與舉止,保持開放的態度。
2、了解:
進入學生的世界,從他們的層次切入,使他們相信,教學目標與他們息息
相關。
EX:內華達成功的案例。從以傷害動物為樂改變至攀岩到山頂觀察動物生
態。
3、敏銳觀察,為他人著想:
敏銳察覺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就能依照他們個別的需要來調整學習情境。
4、以身作則:
史懷哲說:「有三種教育方法:第一是以身作則,第二是以身作則,第三是
以身作則。」身教的感召遠勝於千言萬語。
5、傾聽自然。

IV森林活動課程設計-王怡又老師

《共享自然的喜悅》──Ⅳ森林活動設計課程(怡又)
◎流水學習法要注意的是各活動間的連貫性,根據教學目標安排循序漸進的課程,才能創造令人永難忘懷的自然體驗。
◎如果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提高大家對自然奧妙的認識,知識的學習往往居於次要地位,不過,若能在設計課程時發揮創意,則可使課程兼具啟發心靈和傳遞知識的力量。

「樹」的活動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
烏鴉和貓頭鷹、無名植物認親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
聲音地圖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
我的樹、蒙眼探險、建造一棵樹(原為第一階段的活動)→化身為樹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
天上的鳥、自然冥想(選用關於「樹」的名言)

森林健行活動 (《與孩子分享自然》)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看一眼、再找一個來、植物辨識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偽裝步道、聽聲音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毛毛蟲蒙眼走路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我的森林

老少咸宜的活動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無名動物認親、動物動物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建造一棵樹、聲音地圖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照相機、神秘客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天上的鳥

◎其他提醒:對象為幼童的活動設計
1.最好把「化身為樹」縮短一點,並且以其他活動取代「自然冥想」。
2.碰到精力旺盛的孩子,乾脆把「化身為樹」取消,改採其他更活潑的遊戲。
3.「無名動物認親」需要閱讀,所以最好割捨。


我的心得
遙想~~那青春洋溢的大學生活
  我所唸的大學在美麗的台東,所參加的社團是羅浮童軍團,在什麼沒有,但山、海、藍天、星空最多的台東,每個月兩次的露營活動成了唯一的休閒樂趣,讀完了《共享自然的喜悅》,我真覺得貝登堡應該要跟柯內爾做好朋友才是,儘管兩人相差了一個世紀那麼久。
  每次的露營活動中,必定會有「小隊旅行」,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森林健行的活動,只不過在行進間,需要完成某些指定任務,路程當中也會有夥伴設立關卡,讓所有小隊員協力完成。回想起自己參與活動,或者主辦活動的時候,似乎很少考慮到活動間連貫性的重要,雖然每次的活動都有目標、主題,但相扣的力量卻不夠強大,使得「小隊旅行」常常只有「大家一起行軍」的功能,現在想想都覺得可惜。

現況~~相同模式的課程活動
  流水學習法除了在自然體驗方面可以達到很大的功效之外,如果轉換到其他學科,我想應該也會對該領域有所助益,比如說「無名動物認親」,可以轉變成語文領域中的「世界偉人認親」,或者是數學領域中的「幾何圖形認親」,不過我尚未想到其餘可配套的連貫活動,只是有了擅用此遊戲的初步想法。

困境~~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不足
  生活課程是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三者的結合,這一年我們的重點放在「探索」,看完《共享自然的喜悅》後,深深感受自己對於野外知識的貧乏,像是植物辨識或動物辨識等等,那麼我所能教給學生的知識,恐怕也就有限了。

III自然活動 前人的榜樣~天上的鳥-吳美終主任

心得分享 美終
前人的榜樣-
人生的價值在於我們對一個超然理想的執著
作者在本文中介紹透過研讀名人傳記、著作後,可將偉大自然科學家的寶貴生命智慧編寫成故事課程,透過說故事或角色扮演方式,讓前人的榜樣的生命經驗,如:深愛植物、對世人無私忘我的卡佛,慈悲為懷、敬重世界萬物的聖方濟及提供豐富的蠻荒探險經歷體驗的約翰.謬爾等典範,觸動學生的心靈。
在現場教學中,往往是用生命感動生命的過程,當教學者必須熟悉教材並且將教材脈絡情境化,使學習者在學習的環節中感受到生命力,並從生活經驗中建立聯結、或者是積極想要尋找未曾建立的經驗關係。

自然冥想-
世間最美最可貴的東西,是看不到更摸不著的,只有用心才體會得到(海倫-凱勒)
為了能讓參與者進入自然冥想,作者選擇優美的環境及事先蒐集一批可以啟發心靈的佳句卡,提供參與者在冥想時可以集中注意力並向大自然汲取智慧。
在現場的教學中,曾經嘗試讓學生躺在操場上,閉上眼睛靜靜凝聽校園的聲音,約莫五分鐘再分組進行對話,說ㄧ說自己聽見的聲音。最後再一起討論,哪些聲音讓自己聽起來覺得舒服(樂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聲音聽起來是會讓人不舒服的(噪音)。在經歷此一經驗後,接著應可嘗試作者所建議的「自然冥想」,只是運用的佳句要讓學生能「用心體會」,可能需要再精心蒐集與設計。


寫ㄧ封信-
寫信是加深隊員心中對所獲啟示與經驗的印象,收信是強化隊員信念的效果,期望他們永遠保持一顆接近大自然的心。
因為紀錄,就能留下當下的故事。隨著時間會沖淡一些記憶與心情,有些教學活動即將結束時,的確值得做心情筆記(有些甚至可以寫給十年、二十後的自己),老師可以是學生的記憶珍藏者…有形和無形…

天上的鳥-
人在活動中向自然表達內心的禮讚和愛,因而察覺到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確實有種種互惠交流的關係。
作者在學習活動結束時,會運用在以自然為題材的詩歌朗誦,幫助學習者把自然世界的諧和銘記在心,用心體會。
對每一個學習者而言,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價值的途徑與意義化的歷程可能差異很大,ㄧ如多元智慧觀點中強調善用強勢智慧進行學習。於是教學的多元化-觸動各項覺知感官學習,將是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的,敏於覺察教學情境轉變、依學習者彈性調整教學策略則是教學藝術化的考驗。

III自然活動 自然的化身~照相機-王淑芬主任

白雲國小101生活課程的教學故事 王淑芬
98/9/16照相機 / 探訪美麗的校園一
  一早在校園逗留10來分,心想如何引導低年級自然探索,又可結合翰林版,決定以「照相機」活動做為「我們的學校/尋找校園最美的地方」引發學習動機。
  首先分組,講好遊戲規則,教師示範如何進行,我「照」了藍天和松葉牡丹花,此時同學的注意力被一隻停在籃球框的烏秋吸走,牠被驚嚇飛走,他們竟跟著「飛」,跑了100多公尺被我換回,我想這就是「最佳授課時機」(戶外教學p 70)。
  換小朋友玩「照相機」活動,有人「照」一個大貝殼(是蝸牛殼),它裡面還有許多顆種子,有人「照」一隻小瓢蟲,但也有人說不好玩(咦?柯內爾不是說『照相機』最能引發學同的興趣? / 共享自然的喜悅p156 )也許是對校園仍不熟,暫時「挖不到寶」。
  於是我改弦易轍,讓他們好好用五感觀察校園。大家走到一排樹前,先讓他們摸摸樹皮,我問:「感覺如何?」「看到什麼?」生:「為何樹幹上會凸凸的一塊塊?」魏意廷搶答:「那是它的生長點。」有一女生在樹的另一端發現了小嫩芽,證實了他的說法。另有人發現樹上有許多小螞蟻在爬,魏意廷急著說:「牠們在吸樹的汁液。」有人問:「灰色的樹幹上為何有一小片黃色?」「那是被擦油漆嗎?」魏意廷又說「那一定是樹汁乾掉的啦!」

98/9/17 翰林一-3探訪美麗的校園二
  今天的一節課接續昨天的觀察,大家分4組手牽手來到一排樹下,我自己在清晨就先探查過,聞過它的葉子,上網對照才知它是樟樹,看到旁邊另一棵樟樹,我弄幾片葉子給他們聞,同學說好香,站在樹下也可聞到樟樹香,再請同學摸摸它粗裂的灰褐色樹皮,有同學大喊:它有開花喔!再細看有紫色的果實,大家興奮的東瞧西瞧,還去抱抱它,但是有少許同學自己玩起來。接著看到另一旁的下一顆樟樹,問同學兩棵是不是一樣?我心想答案是肯定的,也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說太多,讓同學自問自答,從探索自己發現答案。(戶外教學p36)結果沒人舉手,有人說:它的樹幹比較彎,它比較年輕。聽到後換我疑惑:是我不瞭解他們的邏輯?還是我引導的不夠?
  接著我請他們依然用五感繼續觀察,看到楓樹上有許多寄生的伏樹厥,還有變硬的汁液,同學還用樹枝去碰它。
  課後和該班導師分享還童的敏銳觀察力童言童語,也讓我透過這次探索教學,藉由書本的指導(教師必須擬出問題,但卻不一定須知道答案 / 戶外教學p36)掌握正確的教學方向。

98/9/18翰林一-3探訪美麗的校園三
  省思昨日的課程,部份學童專注力不持久,知道探索不是把學生帶出去即可,須尋序漸近的安排活動,才能提高人對自然的注意力和覺察力。(共享自然的喜悅p137)我也想到書中所提:關閉某一感官知覺,可使另一感官更靈敏,(共享自然的喜悅p69)所以一上課便告知同學:今天老師盡量不講話,同學也不能,而且要放慢腳步,不然會把鳥嚇跑,果然他們很配合,用眼睛追鳥,看著麻雀群飛,看著喜鵲飛到屋頂……直到一位學生看到蒲公英,他吹了種子,他們才一陣騷動,我再提醒要安靜: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他們才收了心。大家往生態池走,看到樹上停了一隻大卷尾,我問:「嘴巴什麼色?」「尾巴有沒有分叉?」他們靜靜的靠過去觀看,接著許多的麻雀被他們驚動,從雀榕(其實我不確定它的名字,但拍下它的果實、樹幹、葉片,上網查圖鑑才知。)飛了出去,有人眼尖看到兩顆木瓜樹,大叫了一聲,但少部份的同學卻坐上遊樂器材玩了起來,這是我始料未及。另外有同學被蚊蟲叮咬一大片,是戶外探索要注意的。

98/9/22翰林一-3探訪美麗的校園四
  今天讓每位同學發表探訪校園最深刻的印象,發表時會激發他人的回憶,有四五人一直想分享,但也有2人不說話。
  看:結果的木瓜樹、 一棵樹上的小白花和紫色的果子、蝸牛殻的種子、大花咸豐草的花粉、桃紅的花、雜草、大大小小亮亮的樹葉、像舌頭的石頭、樹幹上的嫩芽。
  聽:風聲、鳥叫聲
  聞:花香(七里香)、揉碎的葉子香(樟樹)
  摸:粗粗的樹皮、鬼針草刺刺的種子、破掉的樹皮、滑滑的嫩芽、獨甲仙碰到手癢癢的。(玩『照相機』活動時)
  歸納他們的發言,觀察樹木越久,印象也最深刻,「化身為樹」書中的詩對他們太難,所以決定下一次用「樹木線索表」讓同學分4組,挑4棵樹分季節觀察後記錄下來。
  下課時,他們還帶我去看他們的密祕花園,有已不見的「裝死蚱蜢」,還看到地上類似鳥巢的東西,還有一顆香蕉樹開了好大一朵紅花。

III自然活動 動物,動物!~探索小徑-陳淨怡老師

III自然活動 聲音地圖~赤腳健行-許舒雅老師

共享自然的喜悅心得 舒雅

聲音地圖
  Conell給每人一張紙,中間畫「x」表示自己的位置,接著利用符號或圖象等將自己所聽到的聲音依照不同的方向畫下來,兒童所需時間約5~10分鐘,其主要目的為訓練兒童專注以及觀察的能力。
  在某些學校,這是一個訓練學生專注以及觀察能力的好方法,但是在都市小學,寧靜的片刻分秒難求,如何利用自身學校特色應用在教學中,這的確是不容忽視的。如果我們請學生規劃一條聲音步道,並畫下來,接著分組依照步道慢慢前進,將其聽到的聲音利用象徵符號紀錄下來,並注意聲音的遠近、強弱,頻率等,這樣做可以增進同學彼此間的情感,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與聆聽的能力。

野徑
  此方法讓學生沿野徑散開,視線中不要有其他人,讓孩子在自然中獨處,接著安靜坐下,敏感細心的去觀察週遭的環境,此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獨處以及觀察的能力。
  Conell向孩子解釋,美國的原住像他們這樣大的時候就獨自到大自然尋求智慧,因為原住民認為,一個人只要安靜專心,大自然就會教他許多道理。這讓我想起少年小樹之歌,小樹到印地安外公外婆家住,有一天外公帶小樹到野外指著天邊一個黑點,漸漸的小樹看到老鷹泰坎向著陽光飛來,接著迅速府衝向下,獵殺在地面的鹌鶉,小樹很難過,爺爺從地面挖出甜菜根,用刀子將甜菜跟切兩半,告訴小樹,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

赤腳健行
  赤腳健行是一個讓大家放慢腳步的方法,只要能留意自己足下所踩的地方,不論團體大小,大家馬上就能安靜、敏感起來。「赤腳健行」也是觀察野生動物最好的方法。能在原野如此貼近地觀察動物,安靜地走進牠們的世界而不驚動牠們,實在是一種美妙的境界。這和一般人囂張地闖入動物棲息地不同,這不會引起動物驚惶失惜。野生動物依然恬靜、舉止優雅地繼續牠們的活動。這種觀察使學們對動物世界產生一種認同感。Conell還介紹一種有趣的印地安式安靜步行法。先請大家脫去鞋襪,以很慢的速度往前走一小步,把力量輕輕從腳外側移到腳內側,慢慢把腳放平。此時,腳後跟只是輕輕著地。在把身體的力量挪到先跨出去的那隻腳之前,先感覺一下有沒有樹枝、樹葉或其他會發出響聲的東西。如果沒有,輕輕地把重心移到這隻腳,這種小步伐會增加身體的平衡,使人更能專心觀察動物。

III自然活動 大自然賓果~知己知彼-蔡明芬老師

共享自然的喜悅
III自然活動 大自然賓果~知己知彼:蔡明芬老師

一、大自然賓果
玩法和普通的賓果遊戲一樣,以自然的事物代替數字,可以將自然相關的人、事、物分為五個主要的類別,例如:瀕臨絕種的生物、動植物、生態學觀念、自然區域以及生態保育家,每個類別下有八~十個謎題,再從這些謎題中依照參加的人數,有多少人就挑選多少個題目做賓果卡,每張卡的題目都是獨一無二的。
把每個謎題做一張籤牌,上面寫明謎題及類別,把賓果卡發給大家後,抽題者先唸出類別、再唸出謎題,誰的賓果卡上有這個項目,就在上面擺一顆豆子或石子,誰先有五條線連成一直線就贏,贏的人要快喊賓果!可以在室內進行,最後可用有趣的奬品做結束增加趣味,也可以讓隊員分成兩組準備準備謎題和答題。
有趣的奬品例如:
【貓頭鷹徒步導遊】--當夜晚的領隊帶大家探險
【雙人熱帶之旅】--邀請得奬人和他的好搭檔到有如熱帶一般的廚房打雜,或將優勝奬品放在大碗下,請優勝隊伍選擇,而奬品內容是有趣的。

二、棲息地
最好是出於自願的五位隊員,帶領者私下告訴他們所要表演的環境,不要讓他們討論,每個表演者直接選定自己的環境因子,立刻表演,其他觀眾不要出聲猜測,等表演全部結束後再猜。帶領者問觀眾剛才表演的是哪一種自然環境,依照出場順序,請每位表演者介紹自己剛才表演的是什麼,有何特性,再掌聲請他們離開。

三、知己知彼
活動開始時先發給每人一張問卷,每個人都必須訪問其他隊友,問完後把符合條件的隊友姓名記載該欄裡,最好所有的隊員姓名都要出現在問卷上至少一次,並且不要跟同一個人扯太久。

明芬後記:無論進行任何活動,有趣是很重要的,越是讓人興致勃勃的遊戲,學習者獲得得越多,而獲得越多甚麼??就越有賴設計者的琢磨,越要小心處理,學習才會朝向正確的目標。例如:知己知彼從有趣的題目開始,藉由話題的開啓,提供大家談天的機會,題目盡量中性或幽默;贏家最後的奬賞可能是好笑的或能和人互動的,或是提供做另一件任務的機會,都會是很好的點子,老師能更細膩的去思考教學與學習之間的關連,競賽過程就好玩了起來,同時,自發性的團隊合作、激盪創意及願意分享就會打敗互相比較、排斥隊友、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等等可惜的錯誤學習結果。

III自然活動 無名動物認親~建造一棵樹-盧雅惠老師

共享自然的喜悅
自然活動



心得
無名動物認親可用於喚起熱忱外,還可用在教學評量上。
自然演替此活動可以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建造一棵樹在活動中除可增加團體凝聚力外,在活動中也了解樹各部位的功能,而非老師講解,更能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

上學期在班上實施體驗課程時,先分組讓學生到外面找兩棵自己喜歡的樹描繪下來,並用文字加以描述,進教室發表,並讓其他組猜一猜他們的樹是在校園的哪裡?當學生猜完後,老師告訴小朋友這棵樹的名稱,(同樣的過程猜出其他組別的樹)當學生知道後,老師將小朋友的眼睛矇住,帶學生到其中一棵樹下,摸摸樹的感覺,猜一猜樹(因為當時是榕樹好分辨---有鬚鬚)所以容易猜出,打開眼罩後讓學生聽樹的聲音,一開始學生因興奮無法專心聽樹聲,老師提示後學生才能靜下心(當時應該不要把眼罩拿下,並應該拿聽筒可以更仔細聽的清楚)後來跟學生坐在樹下往上,分享感想,體驗樹的生命。當這節課結束後,學生會去聽別棵樹的聲音,發現其他樹的聲音並不容易聽到,這也讓我想起以前我們常去認識校園植物,都以顏色形狀為主,是不是有一種可能,去形塑『校園的聲音地圖』,除了植物之外?然而再此課程中我只能讓學生了解一種樹,卻沒有時間去體驗其他樹?這樣感覺很不踏實,然而……我應該如何運用順流學習法在此課程,因覺得這課程的實施,與平常的教學似乎是一樣的。種種的疑問???

今天去聽了凌拂老師的自然觀察寫作研習,覺得受益良多,如何在自然觀察中讓學生體驗生命,內化於心,我想是很重要的課題~因為這是影響學生一輩子的。

II流水學習法-以自然的步驟體驗自然-黃心瑜老師

讀書心得摘要
心瑜
書名:共享自然的喜悅(張老師文化)
作者: Joseph Cornell
章節: 流水學習法—以自然的步驟體驗自然

讀書摘要
  文中提及【僅僅置身於大自然,有時仍顯不足】,因此Cornell 認為自然探索並不單靠置身於大自然當中即可獲得,他經歷過多年的經驗,而發展出了流水學習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以趣味盎然的自然遊戲引起參與的熱忱。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是接續下階段的橋樑活動,最重要的是將熱忱引導到一個專心點,用五官(視、聽、觸、嗅覺等)分別獨立,以獨特的方式讓人每次專心使用一種感官。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在強化體驗自然時的一種或多種感官要件,領隊必先到現場四處勘查,挑選直接的體驗的最佳地點,然後把活動遊戲都環繞在當地的環境特色。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是彼此討論、交流心得的最佳時機,同時可以加強對員自我的探索的信心,和全隊的向心力。

心得感想
  當讀到【僅僅置身於大自然,有時仍顯不足】這段話時,讓身有同感,因為以前曾在賞鯨船上擔任解說義工,帶著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同到海上去進行自然觀察的工作,會發現只要是被動式發現和聽講,很容易淪為走馬看花觀光,或許,會有初見的驚奇和震撼,但很容易似煙火般消失,而在船上聽得最認真的往往都是實習解說員們或解說員本身,因此置身於大自然並不能等於為自然體驗。
  回歸到教學上,發現其實孩子的觀察的能力較大人敏銳,特別年紀越小的孩子們,年級越高的孩子,觀察和分享的能力仿佛隨著年紀越大,而轉移到其他的地方,因為教導過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孩子,發現低年級的孩子每節下課都搶著到跟老師說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而他們也經常都會從校園中帶回許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動物、植物回來,但是要如何延續,她們對於觀察、體驗的熱忱和信心,發現師生共同的分享佔了很重要的因素,在彼此討論分享的過程中,會讓孩子們興趣延續,最重要的是引發同儕之間的討論和深究。

II流水學習法-以自然的步驟體驗自然-顧芳祺老師

『共享自然的喜悅』~流水學習法 讀書心得
顧芳祺

摘要:
1.「流水學習法」的主旨:讓每個人獲得活生生的,提升自我的自然經驗。
2.成功的流水學習法後,每個人會有一種微妙的快感,因為他重新體認到他和自然原來是一體的,同時也對所有生命產生了感同身受的關懷。
3.「流水學習法」四個階段是自然、平穩、循序漸進的
(1)第一階段-喚醒熱忱:激發玩的興致和靈敏度(熱忱非指毛躁、激動的興奮)
(2)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將熱忱引導到一個安靜的焦點上,使其能專心求得更深刻的體認,醞釀出平靜的心靈。
(3)第三階段-直接體驗:精神集中、心靈平靜,感官自然敏銳,能發揮最高的學習吸收力,使人直接與自然交流力量更強。
(4)第四階段-分享啟示:釐清並加深個人自活動中得來的體驗,可增強自我探索的信心,以及團隊的凝聚力。
4.引導者配合環境豐富度、用心體會每個團體的特性與需要選擇恰當的活動,例如:冷冰冰的團員vs.精力旺盛的小學生..等。
5.「流水學習法」在其他科目運用。

教學省思:
1.活動:
(1)闖關式遊戲vs.引導活動
(2)活動的質與量
(3)多元的分享啟示
2.時間掌握:
(1)校園鐘聲
3.環境:
(1)校園環境vs.生態豐富的環境
4.帶領者:
(1)傳統解說員(物種名稱和功能解說)vs.自然體驗引導者(生態訊息的理解感受)
(2)對場地的生態環境的享受和認識
(3)原住民小朋友當帶領者經驗分享
5.學生:
(1)對自然感受不佳的舊經驗(怕毛毛蟲..等)
(2)知識豐富的資優生
6.目標的達成:

在敬愛中交融-推薦序~I用心靈學習-張文斌主任

共享自然的喜悅讀書心得分享
崇德國小張文斌主任
  大自然是個美麗孩子,端視我們如何觀察他,並與他和平相處,共享快樂的時光。透過戶外活動,啟動孩子的好奇心,體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奧秘。安排一個情境,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和心情與大自然交互作用;運用他們的五官和心靈去領略自然,才能獲得第一手的經驗,也才能用學生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探索的樂趣在於自己不需要他人協助即可自行發現,如自己能在野外中尋找蛙蹤,而不需要他人協助。
  崇德國小校園白天的校園可以探索的主題有:
  1.在幼稚園的榕樹下,可以聽到多少種的鳥叫聲?
  2.在馬利筋的植物上,可以看到多少種生物在這裡活動?
  3.在稻田裡可以發現什麼有趣的生物?
  4.在操場旁的茄苳樹可以發現鳥窩或是什麼昆蟲?
  5.水生植物區可以發現幾種蛙和蝌蚪?可以發現什麼蜻蜓?
  6.螢火蟲步道可以看到哪些各式各樣的生物?
  7.學校裡種了哪些可以吃的果樹?
  8.在哪些植物的身上,最常發現有蝴蝶來訪花?
  9.校園的開花植物很多、顏色也不一樣,你知道一月二月到十二月,各有什麼花是在哪一個月份開始開花?(校園常見的開花植物─茶梅、杜鵑、野薑花、粉撲花、大花紫薇、刺蔥、金銀花、睡蓮、七里香、野牡丹…等)
  我自己的紀錄:9月美人樹、10月蒜香藤、11月仙草、12月茶梅、1月 ,2月杜鵑、3月蛇莓、木棉、4月油桐、5月羅比親王椰子、6月大花紫薇、7月九芎、8月小白花。
  柯內爾提出順流學習法來探索自然、體驗自然、感受自然。以一上翰林版校園裡的小動物為例:喚醒熱忱:運用肢體表演小樹成長的歷程,體驗小樹成長的艱辛。集中注意力:讓學生傾聽,並分享聽見的聲音。直接體驗:尋找校園中的小動物。每個人在小紙片畫一種在校園中所發現的小動物,老師隨機將紙片放在A同學背後,讓A同學詢問其他同學該動物有什麼特徵(如幾隻腳、棲地、生活習性),讓A同學透過提示猜出背後那一張所畫出的動物名稱。分享體驗:用語言及圖畫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及感受。分享發現是順流學習法的核心,柯內爾的照相機是不錯的方法。

共享自然的喜悅專書閱讀分工

在敬愛中交融-推薦序~ I用心靈學習:張文斌主任
II流水學習法-以自然的步驟體驗自然:顧芳祺老師、黃心瑜老師
III自然活動 無名動物認親~建造一棵樹:盧雅惠老師
III自然活動 大自然賓果~知己知彼:蔡明芬老師
III自然活動 聲音地圖~赤腳健行:許舒雅老師
III自然活動 動物,動物!~探索小徑:陳淨怡老師
III自然活動 自然的化身~照相機:王淑芬主任
III自然活動 前人的榜樣~天上的鳥:吳美終主任
IV森林活動課程設計:王怡又老師
V引導出人最可貴的本質:陳湘媛主任
種樹的男人:陳春秀老師